提高鵝絨產(chǎn)量的小技巧
在每只鵝的日糧中添加研細的硫黃0.9克,蠶沙1.5克,土茯苓0.6克,促生素0.9克,可提前15天拔絨。 在每次拔鵝絨后立即給其肌注維生素B12,每天注射1次,每次用半支,
連用4次,對促使鵝絨生長有明顯作用。 在拔鵝絨后用50度的白酒或姜汁涂擦鵝身,每天涂1次,連涂3天,可提高鵝的羽絨產(chǎn)量。 用10%的羽毛粉、5%的骨粉、4%的魚粉、20%
的黃豆粉、20%的玉米粉、0.2%的氨基酸、0.8%的多維素、25%的松針粉、15%的槐葉粉喂鵝,可增加鵝的羽絨產(chǎn)量。
冬季培育有機肉鵝具體措施
養(yǎng)有機肉鵝投入少、成本低、風險小,可以充分利用當?shù)睾娃r(nóng)作物秸稈,是農(nóng)民切實可行的一條路。下面就介紹一下冬季培育有機肉鵝具體措施:
有機肉鵝品種選擇:雛鵝應選擇生長速度快的優(yōu)良品種肉鵝,如獅頭鵝、溆浦鵝、萊茵鵝,或選擇地方優(yōu)良品種與以上品種進行雜交的雛鵝。
有機肉鵝防寒保溫:鵝舍四面墻壁縫隙孔洞要堵好,后窗用塑料薄膜封閉,門上掛防寒簾。鵝舍內(nèi)溫度保持在10~20℃,光線要較暗。鵝舍在進鵝之前,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
馬林25毫升、高錳酸鉀12.5克進行熏蒸消毒。
有機肉鵝高效育肥措施:圍欄育肥法。用竹條、竹片制作圍欄,圍欄底用竹條、竹片組成鵝床,離地面高40~50厘來,竹條間隙1.2厘米,以便于糞便落在床下,利于鵝體清潔。
圍欄高80厘米,竹條間距離5厘米,外面掛食槽和水槽,便于鵝頭伸出啄食和飲水。飼養(yǎng)密度以每平方米養(yǎng)4~6只為宜。
有機肉鵝強制育肥法:一種是機器填喂法,另一種是手工填喂法。手工填喂時,可將飼料調(diào)成面團狀,用手掌握搓成直徑為1厘米、長3~5厘米的飼料條,然后兩膝夾住鵝體,
左手掰開鵝嘴,右手拿飼料條蘸一下水,用食指把飼料條塞入鵝食道,用手順鵝頸推動讓其吞下,填喂數(shù)量視鵝體重及消化力而定。每日喂3~4次,晚上喂 1次。
有機肉鵝飼料與飼養(yǎng)管理:育肥的飼料組成以高蛋白高能量飼料為主,每公斤混合飼料應含代謝能12.56兆焦,粗蛋白質(zhì)為 18%~20%。在鵝育肥前期,玉米、豆粕、魚粉、次
面粉等精料占60%~70%,糠麩、蘿卜、甘薯等青綠多汁飼料占30%~40%。后期精料占 80%~85%,青綠飼料占15%~20%。混合料應調(diào)成半干濕狀喂鵝,日喂4~5次,前期每只每次喂
料100~150克,讓其自由飲水。
搞好有機肉鵝疾病防治:在鵝育肥全程中,以預防為主。仔細觀察鵝群精神狀態(tài)、食飲變化、糞便色澤,一旦發(fā)現(xiàn)病鵝立即隔離治療。如發(fā)生禽霍亂,可用青霉素每只每次肌
注10萬~15萬單位,每日2次。流行性感冒可用卡那霉素、鏈霉素治療。
引起雛鵝死亡的原因與對策
鵝屬草食水禽,有獨特的生物學征性和生理特點。雛鵝是指出殼0—21日齡以內(nèi)的小鵝。它絨毛稀少,體小嬌嫩,體溫調(diào)節(jié)能力差,消化機能不健全,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
力差,如果不加強飼養(yǎng)管理,忽視防疫免疫,極易引起發(fā)病和死亡。要降低雛鵝的死亡率,必須了解引起雛鵝死亡的原因,采取相應對策。
1.管理因素
1.1 溫度
鵝是恒溫動物,而雛鵝個體小,絨毛稀薄,體溫調(diào)節(jié)機能不健全,對低溫和溫度驟變的適應力很弱。雛鵝在26℃以下的低溫環(huán)境中擁擠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雛鵝常因窒息而死亡。
人工撥散堆擠的雛鵝,出汗多的雛鵝很容易著涼感冒,人走后鵝群重新扎堆、出汗。 如此反復,不僅感冒的雛鵝增多,而且雛鵝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叨毛,形成僵鵝。鵝舍溫度一旦
超過32℃,雛鵝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體溫升高,體熱散發(fā)受阻,從而影響生長發(fā)育,誘發(fā)疾病。長期高溫還可引起雛鵝大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