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澆混凝土空心無梁樓蓋是在樓蓋中按一定規(guī)則放置內置或外露的空腔芯模作為填充構件,經現場澆注混凝土,從而形成具有空腔的樓蓋。芯模是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抽芯成孔物,不參與結構受力,主要起到規(guī)范成孔形狀并形成樓蓋中的空心結構,且其規(guī)則的排列方式使得經現澆混凝土后,形成樓蓋中的實心明、暗扁梁(暗肋)、密肋梁等。
1、竹芯箱模填充體有完整的技術規(guī)范體系
迄今為止,現澆混凝土空心無梁樓蓋技術在我國應用已有二十年時間,已形成一整套的技術規(guī)范體系,例如:技術規(guī)程《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技術規(guī)程》(JGJ/T 268-2012),標準圖集《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05SG343),產品規(guī)程《混凝土空心結構成孔芯!罚↗G/T 352-2012)。這一整套的技術規(guī)范體系使空心樓蓋從芯模產品生產到空心樓蓋設計再到施工應用都具有完備的技術依據。
2、竹芯箱模填充體有優(yōu)良的抗震性能
減少混凝土的用量,不僅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對減少結構自重,減輕地震效應也具有明顯效果。結構自重降低后,減小地震力,有利于抗震,且空心樓蓋中密布的暗肋能均勻傳遞水平地震力。“蒙皮效應”使上下板變形協(xié)調且充分利用芯模的變形能力,在地震中消耗一定能量,降低主框架梁破壞的風險。
3、竹芯箱模填充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12汶川大地震中,處于震中18公里的使用GBF現澆混凝土空心無梁樓蓋的萬瑞大廈正在施工,其塔吊在地震作用下扭曲變形并折斷,十幾噸的重物砸在樓板上致使樓板出現破洞,但主體結構并未破壞及開裂,震后將被砸的洞修補好,主體結構仍能繼續(xù)建造施工,并在短時間內完工且投入使用,反觀其周圍建筑均被拆除。
位于震中65公里的四川水電大廈,為一不規(guī)則的框架核心筒結構,弧線邊界,外框與核心筒跨度達10m,弧形邊框6~8m,邊框主梁和內框梁均為寬扁暗梁,其在汶川地震中也無任何肉眼可見裂縫。5·12汶川大地震中,震區(qū)內數十棟采用空心樓蓋技術的建筑屹立不倒,為如何打造百年建筑提交了一份最為真實的抗震檢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