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賞功是張獻忠為了給有功勛的人鑄造的一種象征著榮譽的錢幣,說它是錢幣是因為錢的樣子是按照錢幣的樣式來制造的,說它不是貨幣是因為它不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的錢幣。所以總結(jié)來說就是一枚不流通的錢幣。它是屬于近代五十大珍稀錢幣之一。曾經(jīng)在拍賣會場上也有很高的成交價,西王賞功是明朝末年張獻忠自己封自己為大西王,所以命人制造的一種用于獎賞的錢幣。
近期我公司征集了一枚“西王賞功”錢幣,此賞錢比一般制錢略大,金銀銅質(zhì)錢大小輕重略有不同,“西王賞功”楷書。類似賞錢還有清末太平天國石達開所鑄“翼王賞功”,同被列入古錢“五十名珍。”明朝末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所鑄,有金、銀、銅三種存世,均為稀世珍品,此枚字跡清晰,保存狀態(tài)極佳,極美品。明代,面文真書直讀,背無文。崇禎十六年五月,農(nóng)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占武昌,稱西王,西王賞功錢當鑄用于這期間。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以來,他首先清除了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勢力,每天親力親為的批閱奏折。但由于朱由檢優(yōu)柔寡斷,多疑等性格,加上明末戰(zhàn)亂不斷,在國庫空虛的情形下不得不加重稅負,時年陜西地方遭受了天災,稅負又不斷加征,百姓們沒了活路,于是以高迎祥闖王為代表的農(nóng)民起義軍如星星之火,燃遍了陜西,河南等多個省份,在高迎祥的隊伍中有一位優(yōu)秀的軍官叫做張獻忠,由于他在戰(zhàn)斗中英勇奮戰(zhàn)成為了李自成之外的實力派武裝,之后在明軍的剿殺下高迎祥被俘,起義軍幾乎被團滅。
李自成僅僅帶著18人藏匿了起來,而張建忠?guī)У牟筷犕督得鞒,一切似乎結(jié)束了,然而北方的滿人突然南下,明朝的主力軍不得不重新北上,給了李自成和張獻忠以喘息之機,之后李自成重新招兵買馬成為了新闖王,而張獻忠瞅準時機重新背叛大明,拉起一支隊伍進入四川,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張獻忠四處搜刮豪強的錢財,把民間搜集的大量金,銀融化,重新鑄造成銀幣,銅錢,特別的為了鼓舞將士賣命戰(zhàn)斗,張獻忠特意讓工匠鑄造金,銀,銅,鐵材質(zhì)的西王賞功錢幣用于賞賜,因此西王賞功錢幣并不是日常的行用錢,它是張獻忠用來賞賜下屬的,其性質(zhì)類似于唐代的金開元,清代的宮錢,由于其賞賜性質(zhì),西王賞功錢幣的鑄造量并不多,而它作為三級文物的性質(zhì)是不允許民間買賣的。
首先得說“西王賞功”是以稀為貴,這是明末義軍張獻忠將各處收繳的貴金屬鑄錢以賞軍功。其又分金·銀·銅三品,都很少見,金幣更被列中國古錢“五十名珍”,“西王賞功”錢,明末義軍首領張獻忠鑄,古錢之大名譽品,為歷代錢幣收藏家所推崇備至、夢寐求之。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揭竿而起。在眾多農(nóng)民起義軍中,有兩支農(nóng)民起義軍為著名,一支是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公元1644年,改西安為西京,建國號大順,自稱大順王,鑄造“永昌通寶”銅錢;另一支是張獻忠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1643年攻克武昌,占據(jù)楚王宮,設尚書、都督和巡撫等官職。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大西”,鑄造“大順通寶”銅錢,并鑄“西王賞功”金、銀、鎏金、銅質(zhì)紀念幣,獎勵有功將士。
“物以稀為貴”。存世量是影響西王賞功的收藏價值最主要的因素。以太平天國時期為例,由于時期較短,剛試鑄了一些樣幣即被下一時期的貨幣所取代,這類古錢自然“量少為王”,價值較高。而一些較強盛的王朝使用同一品種的貨幣時間較長、用量巨大,存世量多自然會影響到升值潛力。
“西王”是張獻忠自封的封號,在崇禎三年時,張獻忠追隨王嘉胤在米脂起義之時就自稱為“八大王”,后來制作的印章,也是“西營八大王;”到了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則在湖北武昌稱“西王”。“賞功”二字意為賞賜有功之臣,這也直接表明了此錢幣的性質(zhì):并不是用于日常流通之貨幣,而是用于賞功性質(zhì)的紀念幣,“張獻忠據(jù)川時,自稱大西王,鑄金、銀、銅三品,以賞有功。”另一個證據(jù)則是,金銀這種貴金屬,自古以來都是財富的象征,但卻很少用其來鑄造流通的貨幣——方孔錢,而是多以銅鑄造,因而在古代中國大多數(shù)時光里,“銅錢”才是錢幣的代名詞。西王賞功錢幣并非張獻忠所首倡。南宋時,金銀錢幣就曾作為義軍憑信使用,而并非賞功之用。
到了明英宗在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開始鑄造“奇功、頭功、齊力”三等賞功牌。實際上,除了賞功牌之外,明朝皇帝還會對有功之臣賞賜金銀幣。而20 世紀50 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我國這種傳統(tǒng)三等賞功制度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特等功”這一級別。而張獻忠在崇禎十七年入蜀后,也仿照明朝制度,設立金、銀、銅三等賞功信物,但是卻并沒有采用明代沿用二百多年的賞功牌,而是采納了南宋“招納信寶”的錢幣樣式,創(chuàng)造了“西王賞功”這種錢幣樣式。
西王賞功,作為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一直以來都備受矚目。這枚獨特的錢幣不僅見證了大西國國主賞功的輝煌歷史,而且也蘊含了豐富的政治、軍事、文化內(nèi)涵。本文將通過介紹西王賞功的歷史背景、賞功的意義、賞功的過程以及賞功的影響,來揭示這一古代中國賞功制度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
西王賞功錢,又稱西王母傳奇,起源于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故事。據(jù)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西王母的仙女在昆侖山居住。她擅長制陶和紡織,并發(fā)明了多種制作工藝。為了表彰她的卓越貢獻,當時的國家領導人便鑄造了西王賞功錢,以此來獎勵有功之臣,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勞動熱情。西王賞功錢的頒發(fā),不僅是對個人功績的認可,更是對整個社會的鼓勵和推動。通過這種賞罰分明的制度,當時的統(tǒng)治者成功地激發(fā)了全國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了手工業(yè)、農(nóng)業(yè)、商業(yè)等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同時,西王賞功錢作為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貨幣,對于當時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文化傳承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西王賞功的頒發(fā)過程充滿了莊嚴和神圣。一般來說,有功之臣需進行嚴格的考核和評估,然后由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fā)。在頒發(fā)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的儀式和慶典,以此來彰顯西王賞功的榮譽和重要性。每一枚西王賞功錢的頒發(fā),都代表著對個人貢獻的高認可,同時也為整個社會樹立了榜樣和標桿。
西王賞功制度的實施,對中國古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這一制度激發(fā)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了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其次,西王賞功錢作為一種獨特的貨幣,豐富了中國的貨幣文化,對于古代錢幣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西王賞功的故事和傳說也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今天的社會中,西王賞功制度依然具有借鑒意義。無論是在企業(yè)管理還是社會治理中,我們都可以借鑒這種賞罰分明的制度設計,以此來激發(fā)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通過對西王賞功制度的研究和學習,我們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從而為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提供有力的支撐。
總之,西王賞功作為中國古代錢幣的代表之一,不僅具有極高的貨幣價值和收藏意義,更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通過了解和探究這一獨特的賞功制度,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和文化底蘊,同時也為今天的經(jīng)濟社會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十分具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