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習琴是修身養(yǎng)性,今人習琴的原因卻五花八門。也許是人們生活豐富了,資訊發(fā)達了,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多樣化了。有的人為了頤養(yǎng)性情,有的人是因為傾慕傳統(tǒng)文化,藉由琴增強其理解;有的人為了增加一份謀生或經營的差事;有的人只是為了喜歡。原因無大小,理由無親疏,但學琴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彈琴,不能單單只是會彈,更重要是表達琴曲所蘊涵的情境。不管是娛人或自娛;蛘呤窃谂笥丫蹠䲡r像模像樣地弄弦賞樂,也要盡量彈得有意思、有韻味。 誠然,古琴和儒、釋、道都有撇不開的歷史文化關聯(lián),琴道博大精深,“中正平和、清微淡遠”也是每個琴人所追求的境界。但是如果彈琴彈得坑坑巴巴,彈琴的人無法入情,聽琴的人無法入境,彼此都很吃力。日子久了,也會消磨信心,心情急躁,更奢談修心了。 想讓“琴道”不流于空疏,首先還是要努力彈好。如果技術不過關,音準、節(jié)奏都不像樣,想要表達的情感是無法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的。比如《酒狂》是很多琴友喜歡的樂曲,但很多琴友“跪指”不過關,所以彈到后段就顯得虎頭蛇尾,無法表現(xiàn)出“腳步零亂,醉意狂放”的情態(tài);而琴曲《平沙落雁》里有多處“過弦”的技巧,如果不能熟練掌握,曲子就彈得支離破碎,折翼的大雁又如何在風靜沙平中云程萬里呢?之后中高級曲目的學習也會很吃力。而管派曲目最重要的特點:吟猱,也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琢磨,所以,還是要先彈好琴。 所以,從“會彈琴”到“彈好琴”,還是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