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錠:俗稱“元寶”,多馬蹄形、方形、龜形,重50兩,上多鑄造有年號、地名、鋪號、爐號、銀匠等。
中錠:多為圓錠、橢圓腰錠,重約10兩;上面有公十足、十足色及鋪號、銀匠姓名。
小錠:也叫“錁子”,形似饅頭、葫蘆狀,重1~5兩,上有縣名及銀匠名。
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稱,重量在一兩以下。
銀錠的貨幣功能始于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元時期稱為“銀錠”。
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
銀錠在民國時期仍可繼續(xù)使用,直至新中國成立后,銀錠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