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圈養(yǎng)育肥階段
仔鵝在主翼長出后(45日齡左右)轉入育肥期,經短期育肥,肉質得到改善,肥度增加,產肉量提高。
⑴ 管理 :注意清潔衛(wèi)生,場地與食槽必須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經常注意查看糞便,防止食欲減退和發(fā)生傳染病,嚴格剔除與及時處理病鵝,嚴禁使用殘效期長的藥品。注意鵝體衛(wèi)生,隔日下半20分鐘以清潔鵝體。
⑵ 飼喂:育肥鵝的日糧組成以高蛋白高能量為主。育肥期的日糧組成為:前期青料20%,精料50%,粗料(糠麩類)30%,后期青料10%,精料80%,粗料10%。要少量勤添,讓鵝吃飽,日夜供足飲水。
雛鵝和肉用仔鵝飼養(yǎng)管理技術
近年來,我鎮(zhèn)養(yǎng)鵝專業(yè)戶大力發(fā)展飼養(yǎng)閩北白鵝,一般每群100~200只左右。本人多年來指導我鎮(zhèn)肉鵝養(yǎng)殖,現(xiàn)將有關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鵝舍的建造
養(yǎng)殖場依水而建,盡量遠離城鎮(zhèn)、居民住宅區(qū)和主要公路,鵝舍應選擇建在沙壤土、空氣清新、水源豐富、水質好和未受污染、地勢高燥、水淹不到的地區(qū)。鵝舍要求冬暖夏涼,前面有干凈清潔活水養(yǎng)魚池塘;場地地勢宜略有坡度(3°~5°),水泥地面,便于沖洗場地或清除糞便,以保證排水通暢,無積水;鵝舍應建在避風向陽,座向朝南或東南向,采光良好的坡頂,便于鵝憩息覓食。其中鵝舍占1/3,運動場2/3,鵝舍可按2.5m高設計。鵝舍應以保溫干燥,通風,無賊風,易消毒為原則。
選好雛鵝
雛鵝應按出殼的時間和體質強弱嚴格挑選,要求叫聲響亮、掙扎迅速有力、毛色粗長光潔、卵黃吸收和臍孔收縮良好,將雛鵝仰翻能很快站起。對腹大、血臍、大肚臍、跛腳、眼瞎、歪頭等弱雛,堅決淘汰,要選擇生產性能高的壯年母鵝的后代雛鵝。
分群育雛
育雛期間,應根據其生長發(fā)育情況,及時分群。按雛鵝大小、體質強弱、生長快慢合理分群飼養(yǎng)。對生長慢、體質弱的雛鵝,應多給精料和優(yōu)質草料,細心護理,促進其生長發(fā)育,以保證雛鵝生長整齊,提高育雛率。分群時間一般在7、15、20日齡進行,待其生長趕上群體水平后再合群飼養(yǎng);每小群以50~60只為宜,經常進行逐群檢查,防止雛鵝堆疊,造成壓死壓傷事故;發(fā)現(xiàn)病雛要及時挑出隔離治療,對弱群加強飼養(yǎng)管理。
環(huán)境管理
1.適宜的溫濕度
(1)保溫:剛出殼鵝苗,體溫調節(jié)機能差,既怕冷又怕熱,必須實行人工保溫。一般需用紅外線保溫燈保溫2~3周。適宜育雛溫度為1~5日齡時27~28℃,6~10日齡時25~26℃,11~15日齡時22~24℃,16~20日齡時20~22℃,20日齡以后18℃。一般4周后方可安全脫溫,但第1、2周是關鍵。養(yǎng)雛鵝必須有相應的加溫保暖設備,才能保證雛鵝安全度過育雛關。氣溫適宜時,5~7日齡便可開始放牧,氣溫低時則在10~20日齡開始放牧。
(2)濕度:前10天應保證相對濕度60%~65%,10日齡后,雛鵝體重增加,呼吸量和排糞量也增加,墊草含水量增加,室內易潮濕,此時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5%~60%。欄舍內必須及時清掃干凈,勤換墊料、墊草,墊料每2天應更換1次,并及時清除糞便,保持室內干燥和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
2.通風換氣
鵝舍換氣時應注意防賊風,避免風直接吹在雛鵝身上,以免受涼。鵝舍2m高處要留有換氣孔。保溫的情況下必須注意每天中午溫度較高時要通風換氣,以排出育雛舍內的水分和氨氣。透氣窗在冬季及陰雨天時,白天打開,夜間要關閉。
3.飼養(yǎng)密度
一般雛鵝平面飼養(yǎng)時,1~2周齡為15~20只/平方米,3周齡時為1.0只/平方米,4周齡時為5~8只/平方米,5周齡以上為3~4只/平方米,每群很好不超過200只。
4.光照
光照對雛鵝的采食、飲水、運動、發(fā)育都很重要。1周齡內的雛鵝晝夜光照23小時,50平方米的鵝舍需40W燈泡1個,懸掛于離地面40cm高處;2周齡需18小時/天的光照。隨著日齡的增加,以后每天減少1小時,直至自然光照。
飼養(yǎng)管理
通常1~30日齡稱雛鵝,31~70日齡中鵝稱肉用仔鵝。